首页/资讯中心/资讯详情/

中国加强森林碳汇建设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

最近,中国在森林碳汇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黑龙江省近日举办了林业碳汇交易启动仪式,宣布该省已经建立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

黑龙江省被誉为“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森林总面积达到2012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7%,位列全国第三,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约为57亿吨,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表示,作为中国北部的重要森林资源大省,建立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将有效推动该省及全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这一碳汇交易体系是由林草部门首创的省级平台。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策略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其吸收。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成为公认的经济实惠的碳汇。

林业碳汇是通过造林、再造林以及森林管理等活动,在减少毁林的同时,提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开发中国家,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前实现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并立志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指的是计算和抵消自身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森林碳汇逐渐受到关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造林活动,以产生的森林碳汇抵消其国内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在清洁发展机制下,林业碳汇因其成本低、效益好、潜力大等优势而变得愈加重要。

中国首批林业碳票于2021年5月在福建三明发布,同年12月,中国首个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正式实施,林业碳汇交易逐渐活跃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改善林地土壤和林分质量,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提升林地产出率,进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之一。

截止到2022年,中国的森林面积超过2.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24%。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预计到203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森林蓄积量将达到210亿立方米。

全国多个地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持续加大森林碳汇建设力度。黑龙江省林草局局长侯绪珉表示,该省已出台“林业碳汇项目工作方案”及“项目交易管理办法”,并建立了“龙江绿碳”管理平台,实现全省林业碳汇资源的动态管理。

山东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林业碳汇项目及相关服务,贵州则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以林业碳汇为重要载体进行探索。四川、福建等省也在积极构建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体系,以提升森林蓄积量。

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碳储量,去年实现林草碳汇交易金额约2700万元。

在黑龙江省的林业碳汇交易启动仪式上,首批“龙江绿碳”交易协议的签署总额达到428.5万元。其中的“龙江绿碳”将无偿捐赠给第九届亚冬会,以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专家建议,需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碳汇市场的引导、监管和支持,提高森林抚育质量,以促进森林碳汇的健康发展。

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完善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的基准线和方法学。方案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建立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院长倪红伟表示,通过完善现有方法学体系,使以林业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得以实现,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汇转变为“商品”,最终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