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资讯详情/

会城街道 “火力全开”:新增 77 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点,达成全面覆盖

为积极响应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近日,新会区首批由政府主导的 77 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正式投入使用。这些充电点共计提供 1529 个充电插位,成功实现对会城街道所有社区的全覆盖,切实解决了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集众意,办好一 “桩” 民生实事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新会区电动自行车(国标)保有量已达约 13 万辆。然而,公共充电设施覆盖比例严重不足,群众对增设充电桩的需求日益迫切。“飞线充电”“携电池回家充电” 等不规范行为频发,不仅影响城市美观,更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何利用现有空间与条件,解决充电设施紧缺和不规范充电问题,成为新会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新会区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建设列为 2024 年民生服务提质年的重点工作。由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多部门单位,多次组织专题工作会议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社区、物业公司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排查统计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需求,精心完善点位安装规划。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楼前空地、车位等有限区域,安装立柱式和简易式充电设施,最大程度满足周边居民的充电需求。

促共建,探索多方合作新模式

为解决资金筹集难题,推动充电点快速建设并早日落地,新会区积极探索创新 “政府 + 强村公司 + 社会” 合作模式。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充电桩建设制定方向与规范;强村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全面监管工程全过程,确保建设质量;社会企业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借助公共资源位置优势,提供高效技术支持和灵活服务模式。这种多方合作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充电难题,还推动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切实增强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目前,新会区已在城乡既有住宅区、广场公园、市政人行道等公共用地完成第一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并顺利通过工程初步验收及设备调试等工作,春节前已向公众开放试运行,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

优服务,安全管理为幸福 “续航”

“以前到处都是飞线充电,看着就危险,现在周边有了充电桩,上班时设置好充电,充满自动断电,下班就能满电回家,方便又安心。” 菱东社区居民黎女士满意地说。贤洲社区的张女士也表示:“这个‘街充’太方便了,扫码就能充,操作简单,充电速度还快。”

据悉,这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配备了过载保护、过流保护、过充保护、防水防尘等安全防护措施。每个充电场所还配备灭火器、AI 智能火焰识别监控、电源应急控制开关,确保充电过程安全可靠。同时,充电设施安装了自动计费功能,实现充电电价和充电服务费分离,手机 APP 可清晰显示计费明细,让居民充电消费更加透明、便捷。

在此特别提醒广大车主,使用充电设备时,每个插座仅能供一辆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扫描设备二维码在对应插座端口充电,严禁一座多充;禁止使用非原装充电器及线路陈旧老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雨天注意保护充电器避免进水;电动自行车内严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若充电设施发生故障,请及时告知社区、小区物业管理处或致电第三方充电运营商,切勿自行处理。

未来,新会区将继续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充电桩布局和服务质量。根据试运行情况,积极开展第二批公用便民充电场所建设,致力于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充电解决方案,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安全、便捷的充电服务,为民生幸福持续 “续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