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资讯详情/

百位专家在厦探讨新能源低碳发展

日前,由《能源》杂志、科华数能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厦门)新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本次论坛以“聚力创新,共赴零碳”为主题,数百位来自政府有关部门、专家院士、行业协会和能源企业的嘉宾出席。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能源的协同运行、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储能技术的创新、光伏产业进展等核心议题。

在推进“双碳”的过程中,能源体系再电气化进程不断加深。长期以来,电能的储存面临成本、效率、寿命及安全问题等挑战。加拿大工程院及工程研究院院士、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久俊系统地比较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发展前沿热点电池的产业图谱、技术储备和发展趋势。他认为,利用可持续清洁能源及发展相应的储能技术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论坛上,加拿大皇家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及工程研究院院士、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久俊介绍了“能源存储和转换”中的前沿热点和电化学电池的研发进度。他认为,利用可持续清洁能源及发展相应的储能技术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闫俊义说,在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正在迎来高光时刻。光伏发电与传统业态跨界融合愈发显著,通过“光伏+农业”“光伏+交通”等模式可实现资源立体高效利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在当前日益突出的用地矛盾下,推动“光伏+”模式发展是兼顾实现能源发展与社会可持续的重要路径。

  电力设计规划总院新能源处处长岳功昌表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达到1733万千瓦。尽管实现了半年时间装机容量翻一番,但储能仍面临安全运行、商业模式等问题。风光储协同必须提升发电并网支撑能力,还要研究大规模构网型设备接入,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

  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太阳能发电测试与检测室主任张军军分析称,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光伏有望从被动的适应电网到主动的支撑电网,全方位地助力新能源从辅助电源到主力电源的角色转变,从而助力中国3060目标的实现。

  中国广核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王暾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能源合作方面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加强互联互通,将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资源禀赋有机结合,促进融合发展;二是携手同船出海,整合产业链优势打造海外精品工程,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三是坚持胸怀天下,与项目所在国共建共享,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