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车辆增多,“停车难” 问题愈发突出,尤其在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域,停车空间紧张。面对这一情况,济南市天桥区积极行动,创新推出 “1635+” 停车治理模式,为解决停车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1635+” 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将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物业企业、居民代表、商户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等六方力量联合起来。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政策;社区组织深入基层,了解居民需求;物业企业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居民代表参与决策监督;商户开放自有停车资源;社会公益组织协助宣传引导,各方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形成治理合力。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施策、高效实施这三步策略,前期多部门联合调研,实地走访社区、医院、学校,收集到很多居民意见,明确停车矛盾所在。随后,制定个性化治理方案,比如针对老旧小区空间有限的问题,采用建设立体停车设施、改造闲置空地等办法;对于医院、学校周边高峰时段停车压力大的情况,推出潮汐车位、分时停车等措施,并推动方案有效实施。同时,通过规划、建设、运营、考核、提升的五步闭环管理,保障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不断优化,在停车矛盾突出区域,逐步构建起智慧化、专业化、群众化的停车治理网络。
走进天桥区南村街道,能看到智能道闸正常起落,车辆进出有序。清晰的车位标线让道路规划合理,车辆都能快速找到停放位置。过去,这里停车秩序混乱,居民停车困难。居民王女士说:“以前下班回家,在小区周围找好久都找不到车位,没办法只能停在路边,还担心被处罚。” 天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张希夏介绍,“1635+” 模式以 “1 个核心引领、6 方联动协同、3 个到位保障、5 步工作推进、持续创新拓展” 为框架,构建起党建统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工作人员朱浩然给出一组数据:拆除私搭乱建后,释放出 6000 余平方米空间,车位从 360 个增加到 780 个。经过精细化政策调配,现在日均服务车辆超过千辆,停车资源利用率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压力。
智慧化改造推动了停车管理发展。街道引入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整合了分散在街巷、小区的零散车位,统一管理。同时清理长期占用公共资源的 “僵尸车位”。居民通过小程序,就能实时查看周边车位信息,还能提前预约,方便规划停车。居民吕涛说:“有了这个小程序,停车方便多了,不用再盲目找车位浪费时间。”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在社区取得明显效果,还延伸到医疗、教育领域。在山大二院周边,新增 300 余个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就医停车难题。
天桥区城管局局长赵立卿表示,天桥区将继续深化 “错时停车”“共享停车” 等创新机制。下一步,将构建 “三区三圈” 停车治理矩阵,针对老旧小区、商业区、办公区三类功能区,以及学校圈、医院圈、商圈三个重点区域,运用大数据分析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停车需求,精准优化资源配置。比如,在老旧小区推广夜间错时共享周边商业区车位;在医院周边利用大数据预测就诊高峰,提前调配车位资源。持续发挥 “1635+” 模式的作用,切实提升市民在停车这件事上的满意度,让城市交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