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资讯详情/

广安区添 1000 + 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充电桩让民生幸福 “满格”

“以前充电要扯‘飞线’,楼道里堆满电动自行车,现在扫码就能充,安全又省心!”在广安区五星街电力小区,居民李俊指着新建的智能充电桩感慨道。

今年以来,广安区新增 1000 余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这场以“安全便民”为核心的民生工程,不仅破解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更让群众幸福感“触手可及”。

从“飞线”到“满格”:一场安全与便利的双向奔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电动自行车相关标准政策”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当前,中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 3.8 亿辆,而四川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就超过了 3000 万辆。

9 月 5 日,当记者踏入电力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且崭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区域内停放着 17 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处白色的外壳在阳光照耀下十分亮眼,上方还设有雨棚。而且,每个充电端口旁都张贴着清晰易懂的操作说明与安全提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使用。

伴随着“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城市交通转型与绿色消费趋势的推动,广安区的电瓶车越来越多。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还未普及之前,“楼道充电、私拉电线”曾是“家常便饭”,消防通道被堵、火灾隐患频发等问题屡禁不止。杂乱交错的“飞线”,如同城市上空的“蜘蛛网”,不仅严重影响小区的美观,更像一颗颗隐藏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国务院部署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后,广安区将充电桩建设列为“头号民生工程”,由住建、消防等多部门联动,创新“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共建”模式,推动充电设施“应建尽建”。

“小区有 3 处电动自行车充电处,约 40 个充电端口。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立以来,飞线充电、将电动自行车带入居民楼充电的情况没有了,也保证了小区 520 余户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电力小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毛壬说。

据悉,安装的充电桩,市民只要通过微信扫描设备主机二维码,缴费后即可充电。充电桩自带过载保护,充满自动断电,遇到短路会立即切断电源,让居民用得方便又安心。

从电力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的完善,切实解决了居民充电难题、保障了安全,这仅仅是广安区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改变正发生在广安区的各个角落。

新物业助力:民生工程“建”到群众心坎上

“现在我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都不用愁了,为他们点赞。”居民毛永银说。

毛永银居住在广安区希望街与环城北路二段交叉口的新天地小区一期,而让他赞不绝口的则是小区的新物业进场后建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据了解,新天地一期共有 1273 户居民,由于该小区大多数居民都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日常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因此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需求极为迫切。

“此前小区内安装的充电设施数量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居民的停车与充电需求。不仅如此,部分已安装的充电桩棚体还出现了破损老化的现象。同时,两轮和三轮电动自行车在停车或充电时秩序混乱,存在诸多不便与安全隐患。”新天地一期业委会主任曾维国告诉记者。

据悉,该小区现引入第五任物业-明胜世家物业公司,先行投入近 60 万元改造基础设施,还提出“若业主同意,愿将全部收入用于补贴小区日常运营”。

“在先行投入的资金中,就有约 5 万元的资金用于新建和改建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现在,不管是两轮车、三轮车,还是迷你四轮车的充电位都安排好了。目前,新天地一期这边新旧充电位大概 400 个,基本上可以满足业主的充电需求。对于公共区域获得的收益,我们就会用于日常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添加和整改。”曾维国说。

政府给政策、企业让利润、居民得实惠,这才是可持续的民生工程。“充电桩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与便利。”广安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刘海洋表示。“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强化宣传执法,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争取各方支持建设停放充电场所,并联合街道、消防等部门坚决查处占用消防通道、飞线充电等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推进建设引导高层住宅小区开发及物业企业规划室内充电停放区域,同时配合相关单位加大周边充电场地增设力度。”

“今年以来,广安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同比下降 2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 80%。”广安区消防救援大队初级专业技术干部陈运说。

在广安区,民生工程不止有充电桩,还有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守护“烟火气”,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幸福“一键直达”,定制客运“小黄车”实现“点对点”出行……广安区正以“小切口”推动“大民生”,让每一份期待都有回应,每一份幸福都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