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超充技术正迎来规模化落地热潮,但电网承载压力、资源均衡配置等深层问题也随之凸显。业内专家呼吁,需在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中寻求平衡,推动充换电体系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
市场潜力释放:补能需求倒逼超充技术竞速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余卓平指出,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 200 多辆,远低于美国(近 800 辆)和欧洲(600 辆),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他强调,充电基础设施是挖掘内需的关键环节,而新能源汽车用户的 “补能焦虑” 仍是行业痛点。
理想汽车整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表示,汽车市场已进入智能化 “下半场”,但电动化 “上半场” 的核心仍在于补能体验。企业需通过技术研发提升充电效率,而非单纯罗列参数,“相同电池容量下实现更长续航,才是解决焦虑的关键”。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 1374.9 万台,同比增长 47.6%,其中公共充电桩 390 万台,私人充电桩 984.9 万台。尽管规模扩张迅速,但极氪科技副总裁赵昱辉指出,车企竞争已从 “产品技术” 延伸至 “全链路体验”,补能网络作为高频刚需,成为用户体验竞争的核心战场。
超充技术军备竞赛:车企与城市齐推 “超充革命”
当前,超充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竞争的关键突破口。业内普遍认为,2025 年是超充技术从高端试水转向规模化落地的 “元年”。从技术标准看,普通充电桩功率约 7 千瓦,快充桩 60-180 千瓦,而超充桩功率普遍超过 180 千瓦,部分企业已推出 250-480 千瓦的乘用车超充桩及兆瓦级商用车技术。
企业层面,比亚迪 “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的兆瓦闪充、华为 “一秒一公里” 液冷超充、极氪 1.2MW 全液冷充电桩等技术密集落地,宁德时代、欣旺达等电池企业也同步推出超充电池,形成 “桩电协同” 的技术闭环。
城市层面,“超充之城” 建设加速:广州计划 2024 年新增超充站 1000 座,深圳规划 2025 年超充站达 300 座、“超充 / 加油” 比 1:1,北京、重庆、福州等城市也相继发布建设规划。
挑战隐现:电网承压与资源配置难题待解
尽管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显著,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充换电设施需平衡 “城乡、公私、快慢、充换” 等多元需求,“无序充电可能冲击电网稳定,资源错配则会降低利用效率”。
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强调,超快充大规模推广可能引发电网结构性压力,建议以 “居民区夜间慢充” 为基础布局,构建可持续补能体系。他呼吁实施充电设施分级建设:优先完善居民区充电配套,其次推进企事业单位充电网络,最后优化公共充电设施结构。对于换电模式,他建议在商用车高频场景推广,审慎评估私人领域适用性。
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贾俊国则指出,超充站多建于城市核心区,而现有电网架构(尤其是地下电缆布局)难以支撑超充的高功率需求,升级改造成本高、难度大。他透露,部分城市 “超充之都” 建设因盈利难、通信协议不统一等问题遇阻,“超充是重要路径,但非唯一选择,需构建多元协同的补能生态”。
专家建议:从规模扩张到生态协同
针对行业痛点,专家呼吁多方协同破局:
电网协同:推动 “光储充” 一体化模式,利用储能技术缓解电网冲击;
政策引导:建立超充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功率划分与建设布局;
场景细分:差异化布局补能网络,居民区以慢充为主,商业区、高速路侧重超充;
技术融合:探索超充与换电、储能等技术的协同应用,提升资源利用率。
贾俊国强调,充换电行业需从 “单一技术竞赛” 转向 “生态化发展”,“只有平衡技术创新、用户体验与电网承载能力,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