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资讯详情/

上海实践:超大城市充电革命引领绿色转型

在拥有 25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的协同发展正书写着绿色转型的新篇章。截至 2025 年 5 月,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上牌量突破 164 万辆,个人充电桩接电达 61 万户,实际运营充换电设施 17.18 万个。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以科技赋能破解民生痛点、重构能源生态的创新实践。

一、民生痛点破解:从“找桩难”到“无感充电”的蜕变

《数读 2024 年度上海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24 年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达 27.83 万辆,历年累计推广 164.5 万辆,规模居全球城市之首。面对“找桩难”“充电慢”等挑战,上海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实现突破。

在浦东金高路公交充电站,夜间服务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桩白天向社会开放,通过分时共享化解资源错配;襄阳北路人行道试点的 2 台路边充电桩,为高密度中心城区充电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枫泾服务区充电站则建立跨部门应急保障机制,融合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等设备,打造“上海服务”标杆。

依托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全市 15 万台公共充电桩、10 万台专用充电桩运行数据实时可查。虹桥机场 T2 出租车蓄车场的 114 个 120kW 快充车位,日均服务超 2000 车次,30 分钟即可“满电出发”,成为国内首个机场出租车专用充电站。

二、科技赋能“双碳”:车网互动重构能源生态

作为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上海正通过 V2G(车辆与电网互动)技术推动电动汽车从“耗电终端”向“移动储能节点”升级。国网上海电力搭建的车网互动公共服务平台,在 2024 年迎峰度夏期间最高为电网削峰 17.63 万千瓦。

富特北路充电站作为上海首批 V2G 示范站,支持双向充放电和动态充电策略调整;三汇路“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则实现光伏发电、储能与 V2G 协同,年减碳 2000 吨,电费成本降低 30%。按照《上海市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5 年风光储充智慧充电站将覆盖全市高速服务区,枫泾服务区的全液冷超充桩与光伏车棚组合更将打造“微型电网”,实现能量自治。

三、创新服务生态:从补能终端到治理支点的跨越

上海正重新定义充电桩的功能边界。中国石油伊犁路超级充电站的 600kW 全液冷超充桩实现“一秒一公里”,配套的集装箱式生活区提供餐饮、休息等综合服务,被司机称为“公园里的服务区”。这种“人·车·生活”的服务理念在重大活动保障中尤为凸显:进博会核心充电站“零故障”运行,春节高速路网启用移动充电机器人等应急设备。

5 月 15 日成立的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充换电设施工作委员会,标志着上海充电产业从“单兵突进”转向“系统作战”。这一全国首个专业委员会整合电网、车企、运营商等全链条资源,破解“数据孤岛”与“标准割裂”问题,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与虚拟电厂建设。

四、政策与实践协同:打造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最新出台的《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明确,2025 年将对高水平换电站给予最高 40% 设备补贴,并通过度电补贴引导服务质量提升。浦东新区则通过老旧小区电力扩容、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建设等举措,缓解充电难问题。

从“抢桩焦虑”到“无感充电”,从“单向耗能”到“双向赋能”,上海以充电桩为支点,撬动能源与交通的协同变革。当每一辆电动汽车成为电网的“神经末梢”,当每一次充电化作能源系统的“智慧抉择”,这座超大城市正以绿色脉动,为全国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上海方案”。